校史长廊 您所在位置:首页 >> 学校概况 >> 校史长廊

崇德校史(二)——桃李争艳 英才辈出

发布日期:2017-06-24 00:23:25.0

桃李争艳  英才辈出

北京三十一中学建校以来培养了2万余名学生。其中不乏后来蜚声中外的杰出科学家、著名的艺术家。

1933年夏末初秋,崇德中学迎来了新一批学生,其中就有后来的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杨振宁。杨振宁,1922年农历8月11日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县。1929年秋,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应清华大学之聘任数学系教授。全家到了北平。在崇德中学,杨振宁接受了正规的中学教育。他聪敏好学,兴趣广泛,不仅数、理、化课成绩优异,国语和英语也念得不错。1938年,杨振宁考入当时中国最大的教育中心——北大、清华、南开大学合并而成的西南联合大学。西南联大的生活为杨振宁提供了学习和成长的机会。1945年夏,杨振宁前往美国求学。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1971年,杨振宁教授作为美籍华人科学家第一个回来访问新中国,与毛泽东主席进行了长时间的交谈。访问期间,以及1994年、1998年他曾到母校北京三十一中学参观。杨振宁为中美建交、为中国学者到美国深造以及在中国教育、科技的发展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他的思想、言行已远远超越了一个物理学家所做的一切,特别是他对中华民族的挚热的关怀之情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使我们深为感动。在他第一次访问中国时,列出他要见的人员名单,名单上第一个人是他的挚友,崇德中学的同学邓稼先。

邓稼先,1924625日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白麟坂。他和杨振宁是同乡,父亲邓以蜇是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与杨振宁的父亲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邓稼先和杨振宁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1936年,邓稼先由志成中学转到崇德中学读初二。读中学的邓稼先,学习成绩提高很快,一半因为他已经长大,开始懂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生活在那种沉重的民族压迫的环境里,觉得要救我们的国家,必须有知识、有本领。这也许在当时是他脑海里一种比较朦胧的意识,但它毕竟存在。他已由一个不懂事的顽童,变成一个有抱负的青年人了。1941年秋,邓稼先考入西南联大物理系。1948年秋,邓稼先受父亲的好友杨武之教授之托,与杨振宁的弟弟杨振平结伴到美国读书。1950820日,邓稼先顺利通过普渡大学物理学博士论文答辩。在获得博士学位后的第九天,他毅然踏上回国的旅程。回国后,邓稼先在中科院大约工作了八年。19588月,邓稼先服从组织调动,主持原子弹、氢弹的理论设计工作。邓稼先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将自己的智慧、个人幸福以至生命,无偿地献给了我国的国防事业。他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孜孜不倦的奋斗了28年。继突破原子弹、氢弹的原理后,为中国研制成功原子弹、氢弹,并进一步达到武器化;随后又研制成功新型加强氢弹,对第二代新的核武器做出重大理论突破并试验成功。他曾四次获得国家级科技进步特等奖。我们中国的国威大振,中国人民扬眉吐气,有他一份极为重要的、不可磨灭的功勋。他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1986年7月29日,受辐射严重伤害、饱受直肠癌折磨的邓稼先终因全身大出血而与世长辞。他的遗言是:死而无憾。

崇德中学培养的学生中还有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我国大地测量和地球形状学的创始人方俊、世界结构工程大师林同炎、有机化学家高振衡、地球物理学家秦馨菱、著名材料科学家严东生、数学家关肇直等七位中科院院士。连同杨振宁、邓稼先,崇德中学共培养了九位中科院院士。

著名电影表演艺术家孙道临、话剧表演艺术家林连昆、词作家凯传、画家丁午,体育活动家、原北京体育学院院长、国际排联规则委员会主席马启伟,全国第一个横渡琼州海峡的游泳运动员、第一个成功横渡渤海海峡、创造世界纪录的北京体育大学教师张健,原国家足球队队员张坤岳、体育播音员宋世雄、骨科专家冯传汉、特型演员刘锡田等,驻芬兰大使王廉,原北京大学图书馆馆长、英国大百科全书翻译庄守经、北大出版社美编室主任林胜利、在德国分别获得工程和医学博士的赵政康、赵政川兄弟,曾任人民医院院长的冯传汉、黄萃庭,著名摄影家廖增益、国际知名电机专家廖增武,以及廖增琪兄弟三人,原中国政法大学校长、著名法学家江平、书法家林信成、漫画家孙以增、围棋选手张文东、著名电影演员张光北、丛珊等都曾在该校就读。

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少老一辈革命家和社会名人,如蔡延锴、王震、安子文、李井泉、杨成武、童小鹏、廖汉生、吴烈等的子女都曾就读于北京三十一中学。不少校友的祖孙三代的中学时代都是在这个校园度过的。

不管是崇德中学,还是现在的北京三十一中学,都为在这里学习的学生奠定了良好的人生基础。正如严东生院士1985年8月重返母校时所说:“北京三十一中学为中国培养了大批人才,教书育人是母校一贯的宗旨。我在这里度过了整个中学时代,感谢母校为我的人生打下一个好的基础。”

这是北京三十一中学的宝贵财富。为了更好地激励在校学生,在48届校友,东北工业大学秦皇岛分校汪振武教授的大力支持下,1995年10月,北京三十一中学荣誉室落成,室内展出了杰出校友代表九位中科院院士的事迹。从此,这里成为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爱校教育、德育教育的基地。

北京三十一中学不仅培养了众多的杰出人才,也有许多教师在各自的工作中创造了突出的业绩。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后,学校成立了由毛浦森老师负责的地震小组。他们把观测到的数据及时通报国家地震局和有关单位,为上级及时进行地震预报提供了重要证据。他连续三年用接受震前电磁(波)辐射监测地震的方法,多次接收到震前信息,并目测出大致方位。此成果他写成论文,发表在1986年第一期《地震学报》上。在全国震前电磁波会议上,他的观点被大会采纳。他还引进计算机技术,设计出“接受震前电磁辐射智能化纪录仪”。1990年10月国家专利局通过了此项专利申请。毛浦森的名字被选入1992年5月出版的《中国现代发明家大辞典》。